1. <tt id="nh80y"></tt>
    1. <video id="nh80y"><address id="nh80y"></address></video>
        <tt id="nh80y"><address id="nh80y"></address></tt>
        <b id="nh80y"></b>

    2. <b id="nh80y"><video id="nh80y"></video></b>

    3. <source id="nh80y"></source>
    4. <b id="nh80y"></b>
    5. 天藍云白不再遙不可及

      ??????? 6月以來,北京連續多日天藍云白,很多朋友圈被“北京藍”刷屏。曬藍天、評藍天,轉發,點贊,不一而足。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2%。

        不僅是北京,今年上半年,三大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也都實現了大幅下降。其中,京津冀同比下降22%,長三角下降16.2%,珠三角下降20.5%,74個重點城市平均下降17.1%。

        不僅是PM2.5,PM10、SO2、NO2平均濃度同比呈現明顯下降態勢。其中,京津冀同比分別下降17.8%、27%、11.8%,長三角分別下降10.8%、15.4%、4.9%,珠三角分別下降15.9%、22.2%、19%,74個重點城市分別下降13.9%、19.4%、9.1%。

        這一成績,雖與國家標準和公眾期待仍有較大差距,但也充分說明,天藍云白不再遙不可及,更加堅定了社會公眾對大氣污染能治、可治的信心。

        李克強總理近日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初見成效。這對進一步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初見成效”的背后,是中央堅定治污的定力,是各級改善環境質量的耐力,是各級環保部門不斷提升的能力,是環境法治強化的威力,是公眾積極參與治污的合力。

        中央動“真格”展示治污定力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時,很多外媒對能否如期實現目標心存質疑。路透社曾評價說,中國大氣治污新措施落實不易。

        事實上,對于大氣污染防治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都有著清醒的認識。基于此,中央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持續傳遞出定力。

        2014年11月,面對APEC貴賓,習近平主席用了很大篇幅談大氣污染治理,希望并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APEC藍能夠保持下去。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等代表團審議時,多次談及大氣污染防治,強調改善空氣質量,不能只靠借東風,事在人為。

        面對全國兩會記者,李克強總理堅定地表示,新環保法的執行不是棉花棒,是殺手锏。語氣之堅定,令人印象深刻。

        5月19日,張高麗副總理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會議上強調,要切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不辜負人民群眾殷切期望。

        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部署,明確傳遞出一個戰略信號,加快推進包括大氣污染防治在內的環境治理,已經成為黨的主張、國家意志。

        輿論注意到,在組織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基礎上,去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檢查報告。今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專門聽取檢查情況報告。

        輿論注意到,今年4月22日,全國政協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大氣污染防治”問題提出意見建議。

        輿論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有了一個變化,把節能減排的指標和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排列在一起,放在了很靠前的位置。

        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強調要繼續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逐漸消除重污染天氣,切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正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強調的那樣,我國發展已到了必須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階段。在這之中,解決群眾高度關心的大氣污染問題,是重點,也是難點。

        打贏這場硬仗,需要魄力,也需定力。黨中央、中央政府展示出了這樣的魄力、定力。

        為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中央財政設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重點地區解決突出大氣污染問題。

        2013年,中央財政劃撥5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內蒙古、山西獲益。

        2014年,中央財政劃撥98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三大區域10省份,除了上述6省份,江蘇、浙江、安徽、上海大氣污染防治得到支持。

        2015年,中央財政擬劃撥115億元專項資金,目前已分兩批撥付106億元,河南省與上述10省份一起,得到中央財政支持。

        重視是實的,部署是實的,投入是實的,有評論稱中央動了“真格”。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部署下,包括大氣污染防治在內的環境污染治理有了更明確的目標。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一定程度上與體制不健全有關。”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下,包括大氣污染防治在內的環境污染治理有了更強大的動力。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部署下,包括大氣污染防治在內的環境污染治理有了更強硬的手段。

        “黨要管黨絲毫不能松懈,從嚴治黨一刻不能放松。”全面從嚴治黨戰略部署下,包括大氣污染防治在內的環境污染治理有了更堅實的能力。

        這,令社會公眾信心倍增,令各級政府信心倍增,令環保部門信心倍增。

        時與勢,牢牢把握,機與夢,緊緊抓住,當今中國,包括大氣污染防治在內的環境污染治理蹄疾步穩。
      ?

       緊緊圍繞環境質量改善核心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充分考量了當前我國環境質量差、生態破壞重、環境風險高的客觀現實,突出強調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環境質量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經濟發展,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質量緊密相連。

        對此,公眾有著明顯的感受。2012年冬,我國1/4國土面積、約6億人受霧霾影響;2013年,平均霧霾天數創52年之最;2014年,大范圍霧霾依舊頻頻造訪。

        對此,各級環保部門有著清醒的認識。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回答中外媒體提問時強調,環境已經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瓶頸問題。

        對此,各級地方政府也逐漸形成了治污共識。今年地方兩會期間,大氣污染防治成了全國31個省(市、區)政府工作報告的共同關鍵詞,減煤、脫硝、除塵、控車成為重點。

        北京將積極疏解非首都功能;

        天津繼續將PM2.5治理列入“一號工程”;

        河北進一步壓減鋼鐵產能;

        陜西今年將完成1141臺燃煤鍋爐拆除任務;

        江蘇致力于將部分青奧保障措施常態化;

        安徽將深入開展工業廢氣、城市揚塵、秸稈焚燒等專項整治;

        ……

        不難發現,這些針對性措施都聚焦一個核心——改善環境質量,努力實現環境空氣質量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

        陳吉寧部長指出,環境質量改善是環境保護的核心,必須下大氣力,做到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每年都抓出一批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能受益的治理成果。

        按照這一要求,環境保護部在做好污染物總量控制的同時,更加注重環境質量改善。

        基于此,強化創新治污,工作質量提升——

        5月7~8日,環境保護部開展貫徹新環保法和編制環保“十三五”規劃大討論;6月19日,開展環評和監測工作創新大討論;7月3日,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環境執法工作創新大討論。

        大討論本身就是工作方法的創新,同時能夠通過這種形式集思廣益,碰撞出繼續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創新性思路和做法。

        具體到實踐層面,今年以來,針對包括大氣污染在內的環境問題,環境保護部陸續對滄州、承德、臨沂、呂梁、無錫、馬鞍山等地政府主要負責人實施約談。

        這一措施觸動很大、效果很好。抓關鍵、抓重點、抓典型,出實招、用巧招、下狠招,包括行政約談在內的很多創新,正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此,強化科學治污,源解析進程加快——

        截至今年4月,我國已經完成了對北京、天津、石家莊等9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的污染源解析工作。

        其中,北京機動車排放貢獻最大,天津揚塵污染占3成,石家莊煤煙型污染是元兇,南京燃煤貢獻率為27.4%,上海移動源為首要污染源,廣州工業源是最大來源……

        據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副司長朱建平介紹,今年其他省會城市也正在積極推進源解析工作,未來環境保護部還將開展動態的源解析。

        基于此,強化政策引導,環境標準更嚴——

        5月,環境保護部制定并會同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6項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這6項標準涉及石油煉制、石油化學、合成樹脂、無機化學、再生銅鋁鉛鋅等。至此,“大氣十條”要求制定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25項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已全部完成。

        以《無機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實施為例,預計顆粒物和SO2排放量分別削減89.5%、71%。

        基于此,強化信息公開,公眾參與渠道增多——

        全國兩會記者會上,陳吉寧部長多次提及信息公開,指出要讓所有污染源排放暴露在陽光下,讓每一個人成為污染排放監督者。

        4月,環境保護部就《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試行)》公開征求意見。4月,環境保護部要求各級環保部門要在20個工作日內公開環境行政處罰決定書全文。6月,環境保護雙微上線……

        在這些措施的引導和激勵下,今年春節,上海燃放鞭炮引起的PM2.5濃度增加值是40微克/立方米,較2013的470微克/立方米、2014年的140微克/立方米有了大幅下降;越來越多的環境公益組織開始介入到環境公益訴訟領域;越來越多的人關心、支持、參與大氣污染治理。

        可以說,治污已經成為共識、共責,也漸漸成為共舉。
      ?

       改革為大氣治理破除阻力

        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改革,關鍵在深化,重點在全面。《大氣十條》實施的過程,也是深化改革的過程,涉及執政理念、權利責任、行政區劃等關鍵問題。

        隨著改革深入,執政理念逐漸得到轉變——

        不久前,中央深改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關于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文件,引起廣泛關注。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此前對媒體表示,這次會議釋放出的信號,是把生態政績考核納入干部考核管理體系中去,并逐漸健全為制度化安排。

        事實上,關于考核體系,黨和國家之前就已經著手調整,不斷增加生態環保的權重。

        在這一系列制度安排下,各地意識到,發展是政績,治污同樣是政績,大氣污染防治甚至是更大的政績。沒有哪位主政者愿意在這方面丟分,因為那將可能同時意味著丟面子、丟位子。

        數據顯示,僅在華北環保督查中心管轄區域,被約談后,滄州市29名、駐馬店市7名、保定市3名、承德市18名,共57名相關主要負責人被批評、警告、免職。

        隨著改革深入,黨政同責逐漸得到強化——

        在我國,對于像大氣污染治理這樣的棘手問題來說,沒有黨委的堅定支持和堅強領導,很難真正取得實效。政府負責,黨委同樣要負責。

        在中央層面,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審議《大氣十條》,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對大氣污染防治作出明確指示。

        在地方層面,各級黨委常委會密集討論大氣污染治理,各級黨委書記親自部署大氣污染治理,各級黨委常委陸續專題考察調研大氣污染治理。

        從已有實踐來看,凡是大氣污染治理成效明顯的地方,一定是黨委重視、“一把手”重視。

        中央深改組會議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要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的要求,對問題突出的地方追究有關單位和個人責任。

        河北省廊坊市強化市縣鄉三級政府治理責任,將壓力層層傳導;甘肅蘭州大氣污染治理成為“一把手”工程;河南要求貫徹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看來,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對于某些還沒有自覺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地方黨委和政府來說,是很好的倒逼措施。

        隨著改革深入,政府主體責任得到強化——

        按照新環保法,地方政府對保護和改善本區域環境質量負有主體責任。

        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嚴守環境質量底線,將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地方各級政府環保責任紅線。

        今年,環境保護部會同有關部門,對各省(區、市)2014年度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情況進行考核,督促13個環境空氣質量惡化的省份采取整改措施。

        同時,環境保護部對減排存在突出問題的5個城市實行環評限批,對37家企業實行掛牌督辦,對脫硫設施運行不正常的火電企業扣減脫硫電價款5.1億元。

        隨著改革深入,聯防聯控逐漸觸及實質——

        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單點要突破,區域同樣要協作。

        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5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2015年重點工作》審議通過。

        6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中長期規劃》啟動編制。

        有消息稱,京津冀晉魯內蒙古6省(區、市)機動車排放控制工作協調小組將于近期掛牌成立。

        類似的聯防、聯控、聯治行動,在長三角、珠三角也在加快推進。由此,大氣污染防治有望逐漸破除行政區劃的束縛。

        環境法治逐漸彰顯威力

        依法治國是大勢,依法治污要強勢。今年以來,在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

        今年1月1日起,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開始實施。

        為了讓這部法律更好操作,環境保護部集中出臺了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行政拘留等配套文件,打出組合拳。

        今年7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立法進度明顯加快。

        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長汪鍵表示,《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主要突出了全面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深化企業治污責任、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突出強化公眾參與、明確排污許可的法律地位等內容。

        在地方層面,圍繞大氣污染防治的法律也更多、更嚴了。陜西、北京、上海等省份也相繼出臺實施了省級層面的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陳吉寧部長多次強調,一部好的法律不能成為“紙老虎”,要讓它成為一個有鋼牙利齒的“利器”,關鍵在于執行和落實。

        去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要求堅決糾正執法不到位、整改不到位問題。

        據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稽查處處長趙柯介紹,在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環境監察局有“五板斧”:社會公開、反饋意見通報給地方政府、公開約談、掛牌督辦和“回頭看”。

        今年以來,環境保護部組織對重點地區開展綜合督察和大氣專項督察,不定時間、不打招呼、不聽匯報,直奔現場、直接督察、直接曝光,對問題突出的城市和企業,約談主要領導,實施掛牌督辦。

        2月8日,針對大氣治理存在薄弱環節等問題,華北環保督查中心組織對滄州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約談。滄州市長王大虎表示,約談是對滄州市的一劑猛藥,令人警醒。

        2月25日,針對工業企業大氣污染問題突出等問題,華東環保督查中心對山東省臨沂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了公開約談。臨沂市長張術平保證不會再接受第二次約談。

        2月26日,針對空氣污染不降反升等問題,華北環保督查中心組織約談承德市人民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時任承德市長趙風樓表示,承德市將汲取教訓,引以為戒。

        3月25日,因環境管理不到位等問題,環境保護部約談駐馬店市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駐馬店市委常委、副市長張昕表示誠懇接受約談,深刻檢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5月12日,針對面源污染嚴重等問題,華北環保督查中心約談了山西省呂梁市人民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時任呂梁市長董巖表示,誠懇接收批評并做深刻檢討。

        6月16日,針對治污設施運行不正常等問題,華東環保督查中心對無錫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了約談。無錫市長汪泉表示,感到很慚愧,受到了強烈震動。

        6月18日,針對空氣質量較差等問題,華東環保督查中心對安徽省馬鞍山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了約談。馬鞍山市長魏堯表示,深感問題的嚴重性,心情也很沉重,壓力很大。

        ……

        在地方層面,湖北、湖南、甘肅等省份也相應開展了對相關城市和部門的行政約談。

        常紀文告訴記者,今年以來,環境保護部對多個城市進行了約談,意味著環境管理正在由督企向督政、督企并重轉變。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加強約談追責,能夠產生約束力,對環境治理會有很好的效果。

        立法、執法強化的同時,司法也在持續發力。

        截至今年3月的數據顯示,全國各級法院設立了382個環境資源審判庭、合議庭、巡回法庭。

        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與之配套的《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環境保護部關于貫徹實施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通知》同日發布。

        6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加大對污染環境、破壞資源犯罪的懲治力度。

        環境立法、執法、司法的強化,指向只有一個,即引導和倒逼企業守法。

        正如陳吉寧部長強調的那樣,要讓企業懂得守法不是高要求,是底線。要把過去環境執法“過松、過軟”的狀況徹底改變過來,把守法變成新常態,敢于碰硬,形成高壓態勢。
      ?

        成效初顯為轉型增添動力

        “今年上半年,空氣質量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 常紀文告訴記者,藍天是他和其他學者最近開會討論時經常談及的話題。

        全國PM2.5特別防治小組組長甘中學認可“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初見成效”。他告訴記者,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確實取得了實質進展。

        在他看來,“初見成效”主要體現在3方面:重污染天氣發生的頻率、強度、持續時間都有了明顯減少;各地政府重視度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明顯提高,參與度大大增強。

        朱建平的解讀與之有相似之處。朱建平認為,“初見成效”主要體現在3方面:

        一是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大氣主要污染物濃度持續下降,即便是排名后十位的城市,污染物濃度也減輕了很多。

        二是各級政府和公眾對于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認識得到了提高。在他看來,在某種程度上,這比污染物濃度一定程度的下降還要重要。

        三是促進了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提前1年完成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全覆蓋。自今年1月1日起,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1436個監測點位全部具備新標準監測能力并實時發布6項指標監測數據和AQI值。

        而在常紀文看來,大氣污染防治還有一個明顯成效——促進了經濟轉型。他說,大氣治污對于轉方式、調結構的作用非常明顯。

        大氣治理根在經濟、困在結構。

        今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深入實施的過程,恰恰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

        早在2013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明確提出,大氣污染防治是經濟升級的重要抓手。

        去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提出,打好防治大氣污染的攻堅戰、持久戰,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舉措。

        這一輪的大氣污染防治,本身也承擔了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任。治污的外部壓力一旦轉化為轉型的內部動力,二者就有了契合點。

        這種促進作用如何體現?甘中學認為,煤改氣、煤改電、煤改可再生能源等舉措,從源頭改變了能源結構,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更新了企業生產工藝和生產方式。

        從地方實踐來看,在大氣污染防治作用倒逼下,轉型任務艱巨的省市逐漸意識到,實施《大氣十條》,能夠實現“一石多鳥”。對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很多省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河北省提出,今年將繼續實施“6643”工程,削減煤炭500萬噸;

        北京市提出,今年將再關停退出300家污染企業;

        天津市提出,今年推動重點行業脫硫、脫硝和除塵升級改造,淘汰剩余7.7萬輛黃標車;

        上海市提出,今年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完成1000項任務,同比增1倍;

        ……

        綠與黑之間,何取何舍?好與快之間,誰先誰后?質與量之間,孰輕孰重?這些涉及大氣污染防治的根本性問題的答案越來越明晰。

        上周剛剛發布的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顯示,GDP同比增長7%。強力治理大氣污染,不僅沒有影響經濟發展,反而促進了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經濟增長質量有所提高。

        新常態下深化治污任重道遠

        陳吉寧部長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答記者問時指出,實現大氣環境質量的明顯好轉,必須把污染物排放量從現在的千萬噸級水平降到百萬噸級水平。難度確實很大,需要付出額外的努力。

        6月29日,陳吉寧部長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關于研究處理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及審議意見情況的反饋報告》時提出,下一步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要做好6方面工作。

        他指出,要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進一步推動重點行業綜合整治,進一步嚴格監督考核,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進一步深化區域協作,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

        談及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提醒不能因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初顯成效”而盲目樂觀。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熊躍輝告訴記者,環境空氣質量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前的環境質量距離標準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治理任務依然很重。

        “越到后面改善難度越大。”朱建平提醒說,我國的大氣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濃度仍處于高位,改善空氣質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排除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出現曲折或者反彈的情況。

        他告訴記者,下一步的大氣污染防治要創新方法和思路,綜合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產業布局,采取協同治污策略。

        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表示,上海去年PM2.5濃度下降了16.1%,今年反彈壓力還是有的,這要看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能不能鞏固,大力治污能不能再提升,鐵腕執法是不是再加強。

        據汪鍵介紹,從2014年《大氣十條》考核情況看,完成情況較好的任務包括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清潔生產、燃煤小鍋爐整治、煤炭總量控制、油品達標供應、黃標車淘汰等,平均得分率在80%以上。

        完成情況一般的任務包括建筑節能與供熱計量、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投入等方面,以及煤炭洗選加工、新能源汽車推廣、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建設、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等任務,平均得分率在50%~80%之間。

        完成情況較差的任務主要包括工業大氣污染治理、散煤清潔化治理、機動車環境管理、秸稈禁燒等,平均得分率在50%以下。

        可以預見,得分率較低的,就是下一步要強化的。

        常紀文認為,解決大氣污染,根本是源頭上的產業結構調整,同時要繼續加強對地方政府落實環保責任的督察。

        甘中學介紹說,目前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處于從粗放式分類治理向細分式精準治理轉化的階段。他認為,重點是治本,難點是技術、管理的一體化、系統化融合治理,成敗的關鍵是黨政同責。

        由此可見,大氣污染治理,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

        惟其艱難,更顯勇毅。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今年上半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初見成效”,更加堅定了社會各界治理大氣污染的決心和信心。我們相信,只要坐言起行、善作善成,就一定能將大氣污染防治大事作細、難事化易,天藍云白就一定不再遙不可及。

      青島路博宏業環保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400-6906707
      • 公司傳真:0532-80687597
      • 單機售后:0532-80688501
      • 工程售后:0532-58717681
      • 合作郵箱:lb010006@loobo.cn
      • 市場部:0532-80687567
      • 企劃部:0532-80686751
      • 綜合部:0532-80687598


      微信公眾號


      企業微官網

      版權所有:青島路博環保 備案編號: 魯ICP備08017804號-3 技術支持:易龍在線

      魯公網安備 37021402001099號

        1. <tt id="nh80y"></tt>
      1. <video id="nh80y"><address id="nh80y"></address></video>
          <tt id="nh80y"><address id="nh80y"></address></tt>
          <b id="nh80y"></b>

      2. <b id="nh80y"><video id="nh80y"></video></b>

      3. <source id="nh80y"></source>
      4. <b id="nh80y"></b>
      5.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桃色